红外吸收光谱仪检测油类污染物(如石油烃)
1. 检测目标
- 油类污染物:包括石油烃(如柴油、汽油、润滑油)、动植物油脂等。
- 核心指标:通过特定红外吸收峰(如C-H键伸缩振动吸收峰)定量分析油类浓度。
2. 基本原理
- 红外吸收特征:油类分子中的C-H键在中红外波段(3.4–3.5 μm,即2940–2850 cm⁻¹)产生强吸收峰(甲基、亚甲基的伸缩振动)。
- 定量依据:根据朗伯-比尔定律(Lambert-Beer Law),吸光度与油类浓度成正比:
- :吸光度
- :摩尔吸光系数
- :油类浓度
- :光程长度(样品池厚度)
3. 检测流程
样品前处理:
- 萃取:将水样或固体样品中的油类用**四氯化碳(CCl₄)或四氯乙烯(C₂Cl₄)**萃取(二者在红外区无吸收干扰)。
- 净化(可选):通过硅胶柱去除动植物油脂(干扰物),保留石油烃。
仪器校准:
- 标准曲线法:使用标准油(如正十六烷、异辛烷、苯等)配成系列浓度,测量吸光度并绘制标准曲线。
- 参比法:以萃取溶剂为空白参比,消除溶剂背景干扰。
样品测量:
- 将萃取液注入样品池,扫描3.4–3.5 μm波段吸光度。
- 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油类浓度(单位:mg/L或mg/kg)。
4. 关键参数与干扰因素
- 检测限:通常为0.1–1 mg/L(取决于萃取效率和仪器灵敏度)。
- 主要干扰:
- 动植物油脂:含C-H键的有机物(需通过硅胶柱分离)。
- 悬浮颗粒物:需过滤(<0.45 μm滤膜)避免散射干扰。
- 溶剂纯度:四氯化碳需脱芳烃处理(避免残留苯干扰)。
5. 仪器类型
- 非分散红外(NDIR)光谱仪:
- 专用于油类检测,固定波长(3.4 μm),结构简单、成本低(常用于在线监测)。
- 傅里叶变换红外(FTIR)光谱仪:
- 全波段扫描,可区分油类组分(如石油烃与植物油),但操作复杂、成本高(实验室分析)。
6. 应用场景
- 环境监测:
- 地表水、地下水、土壤中石油污染检测(如溢油事故应急)。
- 工业废水:
- 石化、机械加工等行业废水含油量监控。
- 法规合规:
- 符合EPA 418.1(美国)、ISO 9377-2(国际)等标准。
7. 优缺点对比
优点 | 缺点 |
---|---|
专一性强(C-H键特征吸收) | 前处理复杂(需萃取、净化) |
快速(单次检测<10分钟) | 溶剂毒性高(四氯化碳需严格防护) |
可区分石油烃与动植物油脂(结合净化) | 受悬浮物、乳化油影响(需预处理) |
8. 与其他油类检测方法对比
方法 | 原理 | 检测限 | 特点 |
---|---|---|---|
红外吸收法 | C-H键红外吸收 | 0.1–1 mg/L | 专一性高,需溶剂萃取 |
紫外荧光法 | 芳烃紫外荧光 | 0.01 mg/L | 灵敏度高,但仅检测含芳烃油类 |
重量法 | 萃取后称重 | 1–5 mg/L | 操作简单,但无法区分油类组分 |
气相色谱(GC) | 油类组分分离与定量 | 0.01 mg/L | 高灵敏度、可组分分析,但耗时、成本高 |
9. 注意事项
- 溶剂选择:禁用含C-H键的溶剂(如己烷),优先使用四氯化碳(需通风柜操作)。
- 样品保存:萃取后样品需避光冷藏(24小时内分析)。
- 仪器维护:定期清洁样品池